“佐太”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佐”是炼制,“太”指灰、粉末,“佐太”的意思是煅烧成灰(亦有称佐台、佐塔),是历代名藏医通过对剧毒水银特殊炮制加工成的无毒、具有奇特疗效的药品,被雪域人民称之为藏药中的至宝。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称为“水银洗炼法”。藏药“佐太”中除去汞外还含有8种金属、8种矿物和数百种原辅料,它是一种具有藏药传统代表性的特殊炮制技术,已被我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能够掌握“佐太”传统炮制技艺的人在我国5个藏区仅有几十个。
在藏药医典书籍中指出“佐太”具有调血、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的功效,在贵重经典藏成药方剂中配伍作为一味重要的矿物药使用,常用于中风、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痛风和炎症等疾病的治疗,如七十味珊瑚丸、七十味珍珠丸、七十味松石丸等贵重藏药品种中都含有“佐太”。
藏医药学是藏民族五大学科之一,是藏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藏医藏药是整体,是一个理论体系,藏药研制必须遵循藏医理论的原则,藏药研制倘若脱离藏医学五源、六味、八性、十七效等理论及特殊的炮制加工艺,就不能称之为藏药。
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中指出:“世上无物不是药,只要炮制工艺到位”。至今查明植物、动物、矿物类藏药材有3000余种,每味药材都有其特定的炮制加工工艺,一种药物治疗及组方的差异,炮制的方法也就很多。比如:藏药最常用的诃子,所见到的文字记载和平时运用有4种炮制法,传说中还有多种方法;马钱子也有多种解毒炮制方法;水银(汞)的炮制工艺有15种之多。在传统藏医药学中,佐塔研制必须要经过千百次煅烧炮制成灰以后使用,以保留药效,去除毒副作用。藏医把这个奇特工艺和用这种工艺制成的药物称“佐太”或“仁青佐珠钦木”。
以“仁青佐珠钦木”为基础,配方制成有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七十味珊瑚丸、仁青芒觉、坐珠达西、佐塔德子玛、七十味松石丸等珍贵藏药,该类药品对各种急慢性消化系统及心脑血管脏器等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配合其它药物可以增加它的疗效,但其整个炮制工序在藏药中最繁杂。技术难度最大,也最为绝密。“仁青佐珠钦木”的研制工序大约需要42天左右,主要分4个工序。
4前期准备过程
4.1 因水银具有重毒,故应做好解毒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在制药过程中加强营养,多食肉类,以增强体力和抗毒能力,并配以其它保护措施。
4.2炮制好硫磺、能持八铁(金、银、红铜、黄铜、铁、铅、锡各制成灰)与能炽八元(自然铜、金矿石、银矿石、磁石、矾石、石黄、雄黄、赤云母等煅烧制成的灰)。
5祛污过程
5.1先准备好的三辛粉和水银装入皮口袋内,扎紧袋口,用手工揉搓3天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后,加沙棘水过夜。
5.2将所得水银置入石槽中,依次加碱花、青盐粉、三酸水、各类盐类、芒硝、硼砂、大蒜水、酥油等,充分搅拌大约21d,用清水洗净后加沙棘水过夜。
6煮法取毒过程
6.1大煮:上面所得水银中加3种寒水石和三酸水等后,在石锅内用温水煮沸,约要4天左右
6.2中煮:将以上所得水银用水洗净后能持八铁灰之水和三酸水等共煮,大约需要2天左右。
6.3短煮:将以上所得水银用水洗净后,加乌头粉和能持八铁灰等同煮,大约1天后取出水银用清水洗净。
7“遇敌变形”法
将以上所得水银置于石槽内加备好的制硫磺、能持八铁灰等后,充分搅拌至见水银颗粒为度。最终加工成黑色粉末状成品“仁青佐珠钦木”,装容器备用。“仁青佐珠钦木”的全部工序完成后,需有医药研究院的专家们对此做化学分析、毒理、药理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证明“仁青佐珠钦木”安全有效方可投入使用。
“佐太”作为藏药之精华且制作工艺流程严谨复杂,其独特的疗效有目共睹,但因其炮制的主要原料为汞化合物,本文初步引述根据对“佐太”样品进行的初步结构与成分分析,“佐太”在藏药发挥的增效作用,可能是颗粒表面化效应,可否通过胃肠屏障和血脑屏障以及细胞屏障产生临床药效,或者表面作用诱导相关的体内分子发生变化,进而“传递”并作用于病灶等问题还需通过更多的实验研究去证明。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药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管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疗效独到的药物会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